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63篇
林业   27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50篇
  198篇
综合类   198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32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渭-库绿洲土壤盐渍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壤盐渍化现象发展的趋势,采用经典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电导率、总盐量和pH值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盐分指标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利用最小显著极差法(LSD)进行多重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层深度下,土壤电导率和总盐量的平均水平差异显著(p0.05),其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荒漠灌丛盐碱草地耕地林地,而土壤pH值则无显著差异,土壤盐分呈现出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本研究的结论对于提高此区域农业生产潜力和盐碱地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2.
Studies were conducted on denitrification in the plough layer of an irrigated sandy-clay loam under a wheat-maize cropping system receiving different fertilizer treatments. The treatments were: N-100 (urea-N at 100kgha–1year–1), N-200 (urea-N at 200kgha–1year–1), FYM-16 (farmyard manure at 16 tonnes ha–1year–1), FYM-32 (farmyard manure at 32 tonnesha–1year–1) and the control (unfertilized). Averaged across sampling dates during the wheat season, the denitrification rate as measured by the C2H2-inhibition/soil-core incubation method was highest in N-200 (83gNha–1day–1), followed by FYM-32 (60gNha–1day–1, N-100 (51gNha–1day–1), FYM-16 (47gNha–1day–1) and the control (33gNha–1 day–1). During the maize growing season, average denitrification rate was highest in FYM-32 (525gNha–1day–1), followed by FYM-16 (408gNha–1day–1), N-200 (372gNha–1day–1, N-100 (262gNha–1day–1) and the control (203gNha–1day–1). Denitrification loss integrated over the whole vegetation period was at a maximum under FYM-32 (13.9kgNha–1), followed by N-200 (11.8kgNha–1), FYM-16 (10.6kgNha–1) and N-100 (8.0kgNha–1), whereas the minimum was observed for the control (5.8kgNha–1). Under both crops, denitrification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water-filled pore space and soil NO3 -N. The best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s accounted for 52% and 70% of the variability in denitrification under wheat and maize, respectivel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enitrification is not an important N loss mechanism in this well-drained, irrigated sandy-clay loam under a wheat-maize cropping system receiving fertilizer inputs in the range of 100–200kgNha–1year–1. Received: 14 January 1997  相似文献   
23.
对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调亏灌溉两年后土壤速效磷和全P变化进行了研究,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双尾检验)对小麦收获时土壤P素养分指标年际间的差异及其与全生育期调亏供水量、速效磷与全P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春小麦调亏灌溉对土壤P素养分有显著影响,0~20cm和0~40cm土层土壤全P量和速效磷均与小麦全生育期供水量呈线性正相关;土壤速效磷随着全P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且小麦全生育期供水量与土壤全P量和速效磷及速效磷与全P量的关系0~20cm和0~40cm土层极为一致。  相似文献   
24.
混播比例和刈割期对混播草地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仁平  于磊  鲁为华 《草业科学》2009,26(5):139-143
在新疆石河子进行了不同混播比例和不同刈割期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混播草地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以紫花苜蓿50%(7.5 kg/hm2)+无芒雀麦50%(15 kg/hm2)混播比例的混播草地产草量最高,达到21.3 t/hm2,刈割期处理T2(紫花苜蓿初花期)产草量最高。刈割期对紫花苜蓿品质存在着明显的影响。处理T1(紫花苜蓿现蕾期)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P<0.05);刈割期对混播草地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品质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混播处理A1(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5∶5)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25.
为了探讨西北干旱绿洲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景观格局特征,以及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变化,本文以干旱典型绿洲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为研究区,选取2000年、2005年的Landsat TM和2010年环境一号星CCD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室内解译与野外核查相结合,运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该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和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基于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选取3年的MODIS数据进行了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主要以耕地、草地和灌丛为主,占总面积的88.9%。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干旱绿洲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发生明显变化,草地和灌丛呈减少趋势,面积分别由2000年的2 603.2 km2和1 166.2 km2减少至2010年的1 677.3 km2和933.8 km2;耕地和城镇逐步增加,面积分别由2000年的2 892.8 km2和209.2 km2增加至2010年的4 038.3 km2和259.1 km2;耕地主要由草地和灌丛转化而来,城镇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处于不平衡发展趋势。2)研究区景观特征趋于简单,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该区域景观格局,景观多样性、均匀度减少,优势度明显增大,破碎化程度降低,生物多样性也呈向单一方向转变的趋势。3)受气候等主要因素的影响,2000—2010年植被覆盖度呈先降低后逐步升高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表现为林地耕地草地灌丛荒漠,林地、灌丛、草地和耕地植被覆盖度分别增加6.7%、38.2%、15.6%和12.3%;较高和高等级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中、较低和低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减少。4)温度一定的条件下,降雨量是影响干旱绿洲区植被覆盖变化的关键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以及合理规划生产模式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6.
基于RS和GIS的青海香日德绿洲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借助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手段,运用生态学原理对青海香日德绿洲进行景观格局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香日德绿洲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分别为1.634和0.839 7,均处于中等水平。研究区景观优势度不高,但是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仍占有较高的景观比例,尤其耕地,不但景观比例大而且随着移民的不断涌入还有增长趋势;研究区景观分离度最大的是交通用地,最小的是耕地,表明耕地分散程度最小,交通用地最大。区域景观破碎度最大的是耕地和林地,最小的是交通用地和水域,说明耕地被分割程度最大,水域和交通用地最小。分维数指数最大的是居民及工矿用地,最小的是耕地,即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形状最不规则,受人为干扰最小,相反耕地形状最为规则,受人为干扰最大。  相似文献   
27.
通过春小麦田间试验,以传统耕作为对照,设置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立茬和残茬压倒4种保护性耕作处理,研究河西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下土壤风蚀与土壤结构的关系,分析了田间输沙量与土壤团聚体、<0.01mm物理性粘粒、<0.01mm分散性粘粒、分散系数随年限增加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能显著减少输沙量;>0.05mm各级团聚体随年限的增加基本无显著变化,但保护性耕作大团聚体(>0.25mm)有增大趋势,微团聚体(0.25-0.05mm)有减少趋势;保护性耕作实施2年后,<0.05mm土粒占比除立茬处理减少不显著外,其他保护性耕作处理均显著减少;试验第3年,传统耕作<0.01mm物理性粘粒较保护性耕作有减少趋势;免耕不覆盖、立茬和残茬茬倒处理<0.01mm分散性粘粒含量随年限的增加显著下降,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变化不显著;免耕不覆盖和残茬压倒处理土壤分散系数随年限的增加显著下降,免耕秸秆覆盖和立茬下降不显著;保护性耕作实施的第3年,各保护性耕作处理分散系数出现减小的趋势。输沙量与>1mm团聚体、<0.05mm土粒和<0.01mm分散性粘粒含量都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0.25-0.05mm团聚体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保护性耕作能促进土壤微结构的改善,土壤微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8.
额济纳旗绿洲生态环境的遥感动态监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干旱区利用光学遥感可以对其沙化状况、治沙效果进行监测 ,得到良好的监测效果。利用 L and-sat TM遥感图像并结合 GIS分析了绿洲最近 15 a来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分析表明额济纳沙漠化土地已遍布全旗。( 1)绿洲北部、东部等的湖泊水体范围在锐减 ;( 2 )绿洲面积在明显减少。2 0 0 0年比1986年后 15 a来绿洲面积减少了 6 1.48% ,平均每年面积递减 4.39% ;( 3)绿洲质量及盖度在下降。绿洲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水资源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因此 ,通过引进现代高新技术如遥感的监测与系统地分析及科学地治理 ,额济纳旗绿洲生态恢复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29.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类型划分的初步研究--以北疆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疆北疆地区为例,以近年来新疆统计资料为主要依据,运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北疆39个市县进行生态经济类型的划分,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并结合北疆地区实际特点,建立指标体系,首先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然后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北疆39个市县划分为8种类型,最后对各类型生态经济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和概述。为系统的认识和评价新疆各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0.
Based on successive observation, fifteen-day evapotranspiration (ETc) of Populus euphratica Oliv forest, in the extreme arid region northwest China, was estimated by application of Bowen ratio-energy balance method (BREB)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2005.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2005, total ETc was 446.96 mm. From the beginning of growing season, the ETc increased gradually, and reached its maximum value of 6.724 mm d−1 in the last fifteen days of June. Hereafter the ETc dropped rapidly, and reached its minimum value of 1.215 mm d−1 at the end of growing season. The variation pattern of crop coefficient (Kc) was similar to that of ETc. From the beginning of growing season, the Kc value increased rapidly, and reached its maximum value of 0.623 in the last fifteen days of June. Afterward, with slowing growth of P. euphratica, the value dropped rapidly to the end of growing season.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the ETc of P. euphratica forest is affected not only by meteorological factors, but by water content in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